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之调和方法

   7月21日晚上,夏令营迎来了第二次禅修活动。营员们在禅堂行香、喝禅茶、坐香。弘静法师为营员们开示了《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之调和方法》。

法师讲道,止观法门,缘起于隋朝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创始人。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曰童蒙止观,亦名小止观。坐禅,首先要善于调养身心,若不调养,小则成病,大则着魔。调和五事,主要是调和:食、睡、身、息、心。例如:陶师在制作陶艺时,先要调和陶泥,令使不强不硬,亦不懦不软,才能做出好的作品;又例如:琴师在弹琴之前,需要调弦,不松不紧,才能妙曲清朗,音声悦耳。修行人调和食睡身息心,才能坐好禅,才容易入定。

调五事。第一要调饮食,若饮食不调,则身不安,道不隆。食须不饥不饱,在知量知足,此为修定人调食之最初方便,须深慎之也。故经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

第二调和睡眠,务须调适得当。若过眠,则心识昏暗;若过少,则身体有亏,切须调之。然而睡眠能迷惑、盖覆人之明性觉灵,切不可放纵。当念世间无常,时日无多,修行者要勇猛精进,早求自度勿睡眠也。又所谓:“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诚明训。

以上外调之眠、食二重已经说毕,接下来是内调身、息、心之三种。故其要在调节身体状态不宽不急,调和气息不涩不滑,调心不沈不浮,最为要紧。最初须调身,次当调息,后则调心。修习坐禅时,平时的行为也悉须详审。若平时行为粗犷,则气息随粗,心散难录,打坐时心不恬怡。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最初打坐时,须先调整坐姿,次当正脚,次当正身,次正头颈,次当口吐浊气,次当闭口,次当闭眼。当端身正坐,犹如奠石,不能使身体头四肢摇动,不宽不急,是身调相。

接下来是调息法。气息有四种相,风、喘、气、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和的相。调息有三种方法:一是安心放下一切,一心专注丹田。二须宽放身体,自然不过于拘束。三应观想气息周遍全身,或入或出,无障无碍。当气息调和,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资神安隐,就是息相了。

接下来是调心法。调和其心有三种方法:一要调伏心中乱想杂念,不使令其越逸,将心念专注一境。二要浮沉宽急得所,不昏沉,不散动。三要去其异缘。令心不沈不浮,不宽不急,不涩不滑,是名心调之相。

入定的方法,根本是从粗入细,始则调身,次则调息,后则调心。如是则令心安静,诸念不生。

住定中,一坐之时,调身息心,于中收摄一切乱想杂念,善用其心,澄神静虑。善识调身,须不宽不急,善识调息,须不涩不滑。善识调心,须不沈不浮。务令其身心安隐,于中无有宽急之相,平直正住,于定中此为住中调身相也。

出定时,调身息心之相。出定时须由细至粗。在想要出定的时候,先须放心异缘。然后开口,吐出浊气,呼吸清气,然后微微动其身体令其柔软,勿使强硬。以手遍摩擦全身诸毛孔,待身体发热稍歇,如是方可随自意进进出出,了无妨碍。出则从细出粗,入则由粗至细,次第前后,不相紊乱。譬如有人,能善调于马,丝毫不乖,欲去则去,欲住则住,去住自由,了无滞碍也。

法华经云: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住出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

最后法师引用了世尊于菩提树下成道之后的感叹,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希望大众修禅,持至一心不乱。最后法师祝大家通过今晚的禅修,有一定的体会。

Written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