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农禅夏令营活动综述3(7、21)

721日,夏令营开营第二天。清晨五点不到,营员们便集合到法堂诵读《金刚经》。对于很多营员来说,《金刚经》不全然陌生,在师父们的带领下,大家们都能很好的投入到诵经中去。亲近佛法,启迪智慧,在接下来的五天里,早起诵经都将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之一。

过堂

上午八点多,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佛学院的哲学院的惟善法师为我们夏令营营员带来了一场生动的讲座《佛教传递的是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整个课程持续了两个半小时。惟善法师从主题幸福生活的四个方面着手,为我们娓娓道来佛教与幸福生活方式的关系。

惟善法师

课间积极讨论

法师首先定义了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分类。接下来,法师阐述了佛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佛教is way of life

佛教与其他宗教所区别的独特之处就是,佛教没有创世主。佛是唯一不以非人自居的导师,他自承是一位单纯的人。佛不但只是人类中的一员,而且他也从不自称曾受任何神灵或是外力的感应。他将他自己的觉悟、成就以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的努力和才智。故言之,人能成佛,人是自己的主宰,人要成为自己的皈依。在我们生活中,信仰党和佛这不是矛盾的,因为这是我们内心自己的选择。物欲和精神是幸福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物欲过大,容易导致幸福的生活失去平衡。我们只有平衡好两者,才能利用好两只翅膀从而拥有幸福生活。

佛教是什么?佛教的总的纲要,那就是行善止恶修心。即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中午,全体营员排班到斋堂过堂。过堂的整个过程非常庄严、肃静,可以让散乱的心得到收敛和清净。

下午14点30分,云门寺方丈明向大和尚给营员们作了一个题为 《云门文偃禅师的禅学思想》的讲座 。

明向法师

        明向大和尚首先介绍了文偃禅师的生平:禅师出生和生活的时代,为唐末、五代时期。当时社会处于战乱、不安定的状态。禅宗从六祖以后,已经创立了沩仰宗、临济宗和曹洞宗,禅宗处于成熟发展时期。

    通过许多的生动有趣的公案故事,明向大和尚将文偃禅师出家、悟道、参学的历程娓娓道来。

       文偃禅师俗姓张,浙江嘉兴人,出生于唐懿宗咸通五年甲申(864年)。十五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二十六岁,因感出家多年而己事未明,遂辞师外出游方参学。文偃禅师参访当时大善知识睦州禅师陈尊宿。文偃禅师连三日去扣门参访,至第三日,睦州禅师始开门,师乃拶入,州便擒住,云:“道!道!”师拟议,州托开,云:“秦时辘轹钻。”遂掩门,损师一足。文偃禅师从此悟入。

       文偃禅师约三十岁,辞别陈尊宿,参访雪峰禅师并继承了雪峰的法脉传承。然而禅师并不急于住寺开法,而是走南闯北,参访天下名宿,历时十七年。之后,禅师亲近灵树如敏禅师并做了七年首座,灵树如敏禅师坐化后,文偃禅师继任方丈,开堂说法。

       923年,因缘成熟,文偃禅师建立云门道场,创立云门宗。当时常住500众。道场兴盛,法化十方。禅师于949年于云门丈室坐化,享年八十六岁,僧腊六十六。弟子依教,安置师肉身入塔。十五年后,南汉王开塔,迎出文偃禅师肉身舍利。禅师的真身在云门达千年之久,不幸于文革中被毁。

       接下来,明向大和尚又讲述了文偃禅师的禅学思想。

       文偃禅师创立云门宗,通过机锋、转语、棒喝等种种实践方法的成熟,逐渐积淀为云门宗的纲宗。云门宗的纲宗主要有:云门三句、顾鉴咦、一字禅(一字关)、格外玄机、向上全提等。

       明向大和尚最后讲述了云门宗的传承。大和尚整场讲座旁征博引,在许多生动有趣的公案故事里,将文偃禅师的禅学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解。最后希望大家通过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得到受用!

       晚上,夏令营迎来了第二次禅修活动。营员们在禅堂行香、喝禅茶、坐香。弘静法师为营员们开示了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之调和方法》

    止观法门,缘起于隋朝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创始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曰童蒙止观,亦名小止观。坐禅,首先要善于调养身心,若不调养,小则成病,大则着魔。调和五事,主要是调和:食、睡、身、息、心。例如:陶师在制作陶艺时,先要调和陶泥,令使不强不硬,亦不懦不软,才能做出好的作品;又例如:琴师在弹琴之前,需要调弦,不松不紧,才能妙曲清朗,音声悦耳。修行人调和食睡身息心,才能坐好禅,才容易入定。

    调五事。第一要调饮食,食须不饥不饱,在知量知足。第二调和睡眠,务须调适得当。不过多不过少,切不可放纵。

    以上外调之眠、食二重已经说毕,接下来是内调身、息、心之三种。故其要在调节身体状态不宽不急,调和气息不涩不滑,调心不沈不浮,最为要紧。

    最后法师引用了世尊于菩提树下成道之后的感叹,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希望大众修禅,持至一心不乱。最后法师祝大家通过今晚的禅修,有一定的体会。 

夏令营第二天,营员们活动丰富,收获颇丰!

Written by